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|继续访问电脑版
返回列表 发新帖

磁浮列出贴地飞行(一)

[复制链接]

691

主题

691

帖子

2743

积分

金牌会员

Rank: 6Rank: 6

积分
2743
发表于 2020-5-2 09:19:57 | 显示全部楼层 | 阅读模式
本帖最后由 章湘洪 于 2020-5-2 10:05 编辑

贴地飞行!







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贴地飞行

一、引子
遥远的东方有一条“龙”
      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。《辞海》中解释:龙,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麟角须爪,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。
在中国人眼里,龙是祥瑞的化身、中华民族的图腾,自古以来就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。过去,至高无上的皇帝穿的服饰绣有龙,名曰“龙袍”;坐的椅子雕有龙,称为“龙椅”;睡觉的床铺有龙的图案,叫作“龙床”;出行乘坐的船自然就叫“龙船”。世界上大概只有中国人最尊崇龙了,在那些古老而庄重的建筑物上,龙也成了最为常见的图案,蕴含着庄严、正气和吉祥。
     “二月二,龙抬头。”在我国民间,农历二月初二被称为“龙抬头日”,亦称“春龙节”。此时,春天真正来临,万物复苏,人像龙一样从冬眠中醒来,生龙活虎,龙马精神。大约从唐朝开始,中国人就有过“二月二”的习俗,吃面条称之为吃“龙须面”,水饺称“龙耳”,饼子称“龙鳞”,所有食物似乎无“龙”不成席。这一天,也是家长们送孩子入学读书的日子,有“望子成龙”之寓意。
       早在战国时期,我国就有“龙舟竞渡”的习俗,这种兼具祭祀与娱乐的传统,既娱神又乐人,很受民众喜爱。公元前278年,秦军攻破楚国都城,含冤流放的楚国贤臣屈原闻讯后,于五月初五这天写下《怀沙》绝笔,抱石投汨罗江而死。当地民众纷纷到汨罗江边凭吊,渔夫们划着龙舟在江中击鼓疾驶,以此驱散江中的鱼,以免它们吃掉屈原的身躯。此后,每年农历五月初五,当地民众都以划龙舟来纪念屈原,于是,形成了“端午节赛龙舟”的文化传统。今天,在屈原投江的湖南省汨罗市等地方,每年五月初五都要举办盛大的国际龙舟节,龙舟竞渡,百舸争流,热闹非凡。1980年,赛龙舟正式列入中国国家体育竞技项目,吸引着广大体育爱好者的参与。

二、龙腾
     “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,它的名字叫中国;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,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。巨龙脚底下我成长,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。黑眼睛、黑头发、黄皮肤,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。”这首歌曲《龙的传人》,在海内外华人中耳熟能详,广为流传,经久不衰。黑眼睛、黑头发、黄皮肤的中华儿女,无论走到哪里,身处何方,都将自己比喻为“龙的传人”。
        龙象征着吉祥,龙代表威武与力量。人们喜欢将那些能在地上奔跑的庞然大物,比喻为“巨龙”。比如,火车出现后,将其称为“钢铁巨龙”。因为火车重量大、体形长、跑得快,比喻为“钢铁巨龙”,可谓名副其实。
但是,仔细一想,这个“钢铁巨龙”又缺少“龙”的一个要素——腾空飞翔。火车不能飞翔,怎能称其为“巨龙”呢?当然,这不过是一种比喻罢了,火车那么重,怎么可能像龙一样“飞”起来呢?

三、贴地飞行
       飞翔,是人类的一个梦想。随着热气球、飞机、宇宙飞船的出现,人类的飞行梦想,早已变成了现实。被称为“钢铁巨龙”的火车,也能“飞”起来吗?这个问题似乎有点偏离常识,在现代交通工具中,在陆地行走的都被称为“车”,它依靠“车轮”行驶,车与轮相辅相成,是车必有轮,有轮才称之为车。几十上百吨重的火车,也是以轮子为支撑沿着轨道向前行驶的,它没有翅膀,怎么可能“飞”起来呢?
       仅仅因为火车被比喻为“钢铁巨龙”,就要求它具有“龙”的飞翔功能,太过天真了吧,简直是异想天开。
然而,“异想天开”正是人类进行科学创造与创新的动力源泉,更是科学家们不可或缺的创新思维。让“钢铁巨龙”摆脱地球引力,消除轮轨接触产生的摩擦阻力,让其沿着轨道“飞行”,这个在常人看来是异想天开、匪夷所思的“白日梦”,有人就真把它当成一项科学来研究。20世纪初,一位名为赫尔曼·肯佩尔的德国科学家,就别出心裁地提出了电磁浮列车的概念。他的创新设想原理很简单,即利用电磁铁“同性相斥、异性相吸”特性,让列车“悬浮”起来“贴地飞行”。这样,列车没有了轮轨接触产生的摩擦阻力,速度就可以大大提高,也不会产生震动与噪声,乘坐更加舒适。

四、龙的传人
       它是多么神奇而新颖的列车,又多么值得科学家去研究探索。然而,赫尔曼·肯佩尔这个大胆而奇妙的创新设想,历经几十年研究,却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,尽管研制与试验取得阶段性进展,却始终不被政府和民众看好,推广应用更是毫无进展。
       当这项创新研究在德国屡屡受挫之时,却引起了“龙的传人”的极大兴趣。从1980年开始,国防科技大学以常文森领衔的创新团队开始了近40年的探索与攻关,尽管也遇到了赫尔曼·肯佩尔相同的窘境,但几十年来不曾停止过创新的步伐。

       光阴似箭。当人类进入21世纪,赫尔曼·肯佩尔让火车“贴地飞行”的梦想,在“龙的传人”的创造性劳动中,已经变成了现实。这种没有轮子、依靠电磁力悬浮在轨道上行驶的列车,科学家为它取得了一个美丽而名副其实的名字——“零高度飞行器”。

五、结束语
       2002年12月31日,世界第一条高速磁浮交通商业运营示范线在中国上海建成通车。如果说,这条线是引进德国技术而不足为奇的话,那么,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浮交通商业运营线——长沙磁浮快线、北京S1线的相继建成通车,则是打下了“龙的传人”烙印的“中国智造”。
2016年5月6日,长沙磁浮快线正式通车运行,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极少数能够研制、设计、制造和建设磁浮交通系统的国家。全长18.55千米的“贴地飞行”,将长沙高铁南站与长沙黄花机场两个现代化交通枢纽,紧密地衔接起来,时速100千米,全程只要约18分钟,它是目前世界上线路最长的中低速磁浮交通运营线。

       截至2017年12月31日,长沙磁浮快线安全运营605天,共计开行列车70734列次,总运营里程133.8万千米,累计发送旅客456.63万人次,全线单日最高客流达11503人次。

       而2017年12月30日,我国最早启动建设的中低速磁浮交通示范线——北京S1线正式开通运营。

       北京S1线西起门头沟,东至石景山苹果园,全长10.236千米,设有8个高架站,采用10列6辆编组,平均时速为80千米,额定载客数为1032人,每天载客量可达16万人次,全年客运量为5600多万人次,它因此成为世界上目前运能最大的中低速磁浮交通商业运营线。

       放眼全球,当今世界只有中、德、日、美、韩等少数国家掌握了磁浮交通技术。德国虽然最早开展磁浮交通研究,却没有在国内建设运营线路,2003年,我国引进德国高速磁浮交通技术,在上海建成了30千米的高速磁浮交通商业运营线,这是该国技术首次用于运营线路建设。2005年,日本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低速磁浮运营线,长度仅有8.9千米。此后,韩国在仁川修建了一条6.1千米的中低速磁浮交通线,仅提供免费乘坐体验,并没有投入商业运营。

       遥望东方,一南一北两条磁浮交通运营线交相辉映,带着“中国智造”的荣耀“贴地飞行”,向世人展示着新型绿色交通工具的方便、舒适、快捷,开启了中国磁浮交通的新时代。

       中国,一个孕育了飞天梦想的浪漫国度,一个饱经沧桑的东方大国,一个诞生了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,从此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界轨道交通舞台。

       业内人士预计,到2020年我国有望建成5条以上中低速磁浮交通商业运营线路,而时速200千米左右的中速磁浮和时速600千米的高速磁浮,已列入国家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,正加紧研发和开展前期建设。可以预见,代表中国高端制造的磁浮交通将迎来一片产业蓝海。(文/王握文)






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