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|继续访问电脑版
返回列表 发新帖

泥土里的故事

[复制链接]

691

主题

691

帖子

2743

积分

金牌会员

Rank: 6Rank: 6

积分
2743
发表于 2019-10-19 09:06:31 | 显示全部楼层 | 阅读模式
本帖最后由 章湘洪 于 2019-10-19 09:12 编辑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泥土里的故事






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山青水秀
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长沙县黄兴镇鹿芝岭: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平凡的泥土里长满了故事一一罗修云 汤和平 美丽乡村人文龙喜
      


       位于长沙城东约30公里处的黄兴镇,因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、辛亥革命元勋黄兴而得名。黄兴镇84平方公里的土地,是一个人文荟萃、历史厚重、底蕴绵长之地。而浏阳河弯过九道湾的地方,有一个以鹿芝岭命名的鹿芝岭村。携带着“满山跑麋鹿,遍岭长灵芝”等一系列故事和传说的鹿芝岭,其实只是一座不高不大、其貌不扬的小山包,然而,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,正是这座普普通通的小山包,却承载着厚重如高山的历史。        
       将日历倒翻至4600年前,这里居住着我们的祖先,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,并使用石斧、石矛、石铲等简单的石制工具,辛勤开拓这片土地。如今,中国历史博物馆还珍藏着这里出土的石器。从远古的新石器后期下溯至1050年的唐末宋初,这里诞生了一座古城——龙喜县城。据《旧五代史》记载,五代后汉乾祐二年(949)楚王马希广奏请析长沙县东境置龙喜县,次年诏准。又据清嘉庆《一统志》记载:“龙喜县(指故城)无考”。清光绪《湖南通志》湖南古城考注:“按府城东四十里六子岭有古城址,中有城隍庙,炮竹坪诸遗迹。又距六子岭二十里为榔梨市,相传有古城址,亦在府城东,疑即汉龙喜,宋常丰二县故城。”清光绪《善化县志》也有记载:“县东四十六里,《方舆纪要》后汉乾祜二年,马希广奏折。长沙县东界为龙喜县,一名新喜。东界即今善化县境。时县治在六子岭,现今土人呼为古城基。”这里所说的六子岭,即现在的鹿芝岭。”六子岭之名,历九日余年不变,辛亥革命后,邑人章某开药店于此,以“仙鹿系灵芝”之意,名店为“鹿芝堂”,于是谐音切义,遂变为“鹿芝岭”,沿用至今。另一个版本的解释是相传很久以前,这里山上山下奔跑着成群的麋鹿,漫山遍岭生长着珍贵鲜绿的灵芝草,处处洋溢着迷人祥和的乡村风情,故取名鹿芝岭。      
       鹿芝岭遗址四周平畴,阡陌纵横,像个小平原。鹿芝岭的往昔,曾经是一方繁华之地。尽管历史的风雨浩瀚汹涌,一度让此地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,鹿芝岭有过长时间的哀伤和孤寂,但当时代的车轮驶入21世纪之后,我们透过今日之车水马龙的繁忙景象,感觉盛唐时代并没有远去,也感觉黄兴镇的明天会更好。       鹿芝岭脚下有一条长约五六百米的古街,原为长浏古道驿站,设有茶亭、伙铺、南杂、肉食、药材等店,为当时当地农副产品之集散地。过去当地农作物以种植水稻为主,现在主要是花木苗圃,浏阳河侧畔缓缓流过。我们在鹿芝岭唐宋古城前,兴致勃勃地寻觅先人们留下的印记和痕迹。随行的一名当地村民告诉我们,此处原本有很多遗迹,但在10年浩劫的“文革”中被红卫兵打砸抢,让所有的珍贵遗迹和文物毁于一旦。穿过仿古牌坊,但见正前方有一个《鹿芝岭记》石碑,遒劲有力的书法记叙着鹿芝岭的来历和故事。左侧有两只栩栩如生的模型鹿。口含灵芝、昂首微笑的两只生灵,既是鹿芝岭吉祥鹿的象征,也“义务”成了这里的守护者和“迎宾小姐”。相传杜甫作诗:“之子时相见,邀人晚兴留。霁谭鳣发发,春花鹿呦呦。杜酒偏劳劝,张梨不外求。前村山路险,归醉每无愁”,杜甫“邀人晚兴留”之地,正是鹿芝岭。      
       鹿芝岭一侧的月亮山,即新石器时代遗址。乾隆皇帝游江南时,曾来这里体察民情,乡民纷纷前往接驾。民国元年12月,黄兴荣归省亲,故乡民众在此地茅坪举行了万人欢迎盛会。一代宗师徐特立自五美前往湖南一师讲学,途中必在此地白果山庄歇息进餐,他题写的“近接蓝田秀,花开白果香”名联已广为流传。彭德怀、王首道率领红军进攻长沙时,也曾在此驻足。回龙桥、八字坡、接驾岭、爆烛坪等地名的来历,也都与鹿芝岭和龙喜古城有关。      
       大明朱武宗正德在位年间,因他触犯了皇太后,被太后降罪。本来要问斩,可当朝天子处斩刑有违礼法。于是朝臣一齐上奏保奏,这才免了正德的死罪,太后就罚正德到民间游历三年,完成三件大事后方可回京。这三件大事是:
一、改正触犯母亲的罪过;
二、为朝廷访得贤士;
三、体察民间疾苦。
       就这样,打扮为一个小军官的正德皇帝从金陵出发,踏上了漫漫旅程,在民间游历了大约两年多。一日,他路过鹿芝岭,见周边有岭有田有街有房,就向路旁一个老者打探:“此处是半城半农之地,怎么会是一个县城呢?”老者回道:"此处是一个方圆不过八里,居民不超过一万人的小地方,而且都是外乡移民,因此才半城半农。相传唐代末年,圣上来此一游,看到此地为湖南至江西的古驿道,引来不少繁华,一派美景。皇上听后便喜形于色,遂下令建县城在此,并命名为龙喜县。”武宗点头曰:“哦,原来如此。”说话间,他抬头一看,已到晌午十分,顿时觉得饥肠辘辘,就来到前面的店里找食物充饥,当他抬起头来时,白墙上的八字对联引起了他的注意,于是他情不自禁地跃下马来,定睛细看,上联曰:“朱门玉立”,下联为“白屋藏娇”。正德一想,此联必是风流才子所作,难道此处有一佳人?他快走几步,近前一看,只见门楣上有"晏家店"三个大字,卖的是酒菜、糖果之类的东西。店内果有一位娇娘,长得婷婷玉立。正德叫道:“娘子,来点药酒和饭菜。”就在娘子打酒时,正德在白扇上作打油诗曰:“殿店观玉立,云风杨柳摇,清波溪流引,娇龙入海潮。真龙归大海,来年再来瞧。并题写"欢喜游龙画图。他在晏家店吃饱喝足后,留下白扇,继续上路。忽然看见前面有一群人在喧哗,上前一看,原来是举子黄仪顺返乡,其子顺泉、顺义、顺忠、顺孝跪地迎接,但父亲只顾和别人打招呼,忘了儿子跪地,没叫四儿起来。正德见四子跪地不动,便叫他们起来,四子说:“父不叫,儿不敢立。”正德惊曰:“我都叫你们不起,叫你们父亲前来。”旁人曰:“好大口气。”举子闻见,二人相敬之后,忙叫儿起来。儿子谢父。正德深有感触地说:“此四人真乃孝顺子也!”黄仪顺推测此人是当今天子,忙惊呼万岁。群众听闻天子到此,一齐下跪,三呼“万岁”。天子在龙喜的消息一传十,十传百,很快就传遍满城。城里的李十一王爷,马上率家丁千人,赶来护驾,并派家丁禀明各府,说:“圣上在我龙喜,快快前来接驾。”次日各府俱到,齐集在龙喜县北门迎接圣驾返京,十里乡民也一齐来到城隍庙前一空地上大放鞭炮,焚烧香烛,迎接圣上。龙喜县官发现皇上留下的白扇,扇面有圣上题词及诗句,描绘了龙喜发展的美景,县官大喜,即取“扇画”谐音,改“龙喜”为“善化”,以凝聚人心,扩城壮盘,重建山河,并在皇上到过的地方建了回龙桥、四顺堂,把一些地方定名为八字坡、接驾岭、爆烛坪等,这些地名连同那晏家店名就一直流传至今。到善化十三年时扩城一半,县域加大一倍,形成三面环河,一面环山的善化县城。县城有护城河,就是现在浏阳河上游的柏家山至下游的汤阳桥。      
       汤阳桥一侧河流直通龙喜县城东河,榨山桥乃在龙喜东门。龙喜县城原有五庙四庵一圣地,即白龙庙、四圣庙、城隍庙、板塘庙、将军庙、白衣庵(又称毛庵祠)、清凉祠、知心祠、斋塘祠。仙人岭则称仙人圣地,上有仙草数种。传说当年关云长(关羽)攻城被老将黄忠用毒箭射中臂膀,就是在狮子山一山洞里接受医仙华佗的治疗,华佗在仙人岭上采得仙药,帮关云长刮骨疗伤,方才救关云长一命,有诗一句可证:"华佗采药仙人岭,调制云长病痊愈。"听了这颇有趣味的故事,我插话说:怪不得黄兴能一飞冲天,冲出善化,冲出湖南,成就反清大业,开创共和新政,原来他是受龙喜风水的熏陶,大明正德文化的影响,真是龙喜龙兴啊!        
       鹿芝岭这些有“头”有“脚”、令人神往的故事和传说,会让人们的思绪穿越时空,仿佛回到古意浓浓、唐装宋服、耳目一“旧”的往昔。或许,这正是鹿芝岭的魅力所在。(配音/章湘洪)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溪水便桥






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