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发新帖

大小调式之分

[复制链接]

691

主题

691

帖子

2743

积分

金牌会员

Rank: 6Rank: 6

积分
2743
发表于 2019-1-15 16:16:56 | 显示全部楼层 | 阅读模式
本帖最后由 章湘洪 于 2019-1-15 16:20 编辑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大、小调式之分







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大、小调之分!
   

    组成音乐旋律的音频元素有“do re mi fa sol la xi”七个,但这七个元素在乐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,这就产生了音乐的不同调式。 常见的调式有大调、小调之分。在大调音乐中,以“do”为主音,而以“sol”为次主音。乐曲一般以主音或次主音开始,而一定以主音为结束音符。比如说,《国际歌》、我国的《国歌》以及《歌唱祖国》等都是大调歌曲,激昂、亢奋,气势磅礴。在小调音乐中,以“la”为主音,而以“mi”为次主音。乐曲同样一般以主音或次主音起首,而以主音结束。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》、新疆民歌《在那遥远的地方》和四川民歌《康定情歌》等都是小调歌曲,抒情、婉转是小调歌曲的特点。用两首意大利情歌作比较,《我的太阳》是大调歌曲,充满活力;而《重归苏莲托》是小调歌曲,感情深沉。音乐辞书上说,大调乐曲比小调明朗,信哉斯言。

   在经典音乐中,可以说大调、小调平分秋色。柴可夫斯基的《降B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》雄浑有力,门德尔松的《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》旋律优美。肖邦创作了大量钢琴曲,夜曲中我最欣赏的是降E大调,而圆舞曲中则我最喜欢升c小调。至于其他的经典音乐,虽然大多未标明调式,但基本上不是小调就是大调。流行音乐同样遵循这一规律。邓丽君的《月亮代表我的心》是真情表白,用的是大调。李春波的《小芳》描写的是不可能有结果的恋情,只能用小调。童安格的《其实你不懂我的心》明明是大调歌曲,却演唱得很低沉,似乎预示着日后的婚变。至于好莱坞大片《辛德勒的名单》中,犹太裔演奏家帕尔曼的一段小提琴独奏,把犹太民族在纳粹统治下的苦难演绎得淋漓尽致,当然应该用小调。无论是大调还是小调,除了主音和次主音以外,还有一个音符也很重要,即所谓导音。大调中的导音是“xi”,它仅比主音“do”低半个音阶,所以它能起引导乐曲走向主音的作用。而在小调中,因为“sol”比主音“la”低一个音阶,不能起到引导作用,所以在小调乐曲中的“sol”常常会升半音,即“#sol”,从而发挥引导乐曲走向主音的作用,最后全曲都将在主音上顺理成章地结束。这在俄罗斯民歌《三套车》、《教父》插曲《轻轻地诉说》等中都表现得很明白。



   除了大、小调外,是否还有其他调式呢?我国的陕北民歌既非大调,也非小调,当年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到陕北后惊喜地发现了这一点。陕北民歌以“re”和“sol”为双主音,平起平坐,不分伯仲,歌曲都以这两个主音开始和结束,所以被称为“re sol调”。例如最著名的陕北民歌《东方红》,以及《山丹丹开花红艳艳》、《南泥湾》等等,都是如此。抗日战争时期,一大批音乐家奔赴革命圣地延安,受民歌启发,创作了许多“re sol调”歌曲。如马可的歌剧《白毛女》,冼星海《生产大合唱》中的《二月里来》等。随着人民革命的胜利,陕北民歌走向全国,使“来索调”成为能与大调、小调抗衡的第三调式。由于“re sol调”有两个主音,又缺少导音的引导,所以“re sol调”乐曲常能反复演唱、演奏而不疲倦。当需要结束乐曲时,一般用放缓节奏或进行变换等方法。如现代京剧《智取威虎山》中杨子荣唱到“抗严寒化冰雪我胸有朝阳”时引用了《东方红》旋律加以变奏,使整个唱段在激动人心的高音“do”上结束。(文/章湘洪)









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